破旧院落变身文艺咖啡厅,荒芜田地成了露营基地炒股配资网选,连村里老人晒的干菜都成了游客伴手礼——这一切巨变,只因为一位95后女孩的决定。
湖南省一个小山村曾面临与无数中国村庄相同的命运:青壮年外出打工,只剩老人留守,村庄逐渐凋零。直到2020年,从城市返乡的26岁女孩李佳雯用一部手机和无数个创意短视频,彻底改变了这个村庄的命运。
“最开始我只是拍奶奶做糍粑的过程,没想到收获了10万点赞。”李佳雯站在村里新开的文创店铺前,笑着回忆最初的偶然尝试。如今这个曾经只有留守老人的村庄,周末能迎来上千游客。
01留守村的困境,短视频带来的转机
这个名为岩湾的村落位于湘中地区,2019年统计时,全村户籍人口812人中,常驻人口不足200人,且60岁以上老人占八成。村庄面临着典型的“留守村”困境:人口老龄化、传统文化濒临失传、经济活力不足。
李佳雯大学主修设计,在长沙工作两年后,因疫情返乡。“原本只是打算暂住,却看到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儿童,很多传统手艺都快失传了。”她告诉记者。
2020年3月,她开始用抖音记录村里的日常生活:奶奶用古法制作糍粑、爷爷编织竹篾器具、村民集体插秧的场景......一条关于传统手工糍粑制作的视频意外获得了10多万点赞,上千条评论询问“哪里可以买到”。
“我突然意识到,乡村生活对城市人有着巨大吸引力。”李佳雯说。她开始有意识地拍摄更多内容:古法榨油、土布纺织、民间剪纸等即将失传的老手艺。
02从线上关注到线下客流的转化之路
随着粉丝增长至30万,李佳雯开始思考如何将线上关注转化为实际效益。她尝试在抖音店铺销售村里的农产品,但由于物流和保鲜问题,效果并不理想。
“必须让人来到村里,亲身体验才能创造更大价值。”2021年初,她说服了几户村民将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和体验工坊,并通过抖音直播展示了改造全过程。
她策划了“周末农夫”体验活动,邀请城市家庭来村里参与农耕、学习手艺。首期活动就有20多个家庭参与,为村民直接带来了2万多元收入。
一年时间内,村里陆续出现了6家民宿、3家手工作坊和一家乡村咖啡馆,全部由村民经营,李佳雯负责线上推广和品质把控。
03网红村模式的可持续性探索
成为“网红”只是第一步,如何持续发展才是关键。李佳雯意识到单一依赖客流存在风险,开始打造村里的自有产品品牌。
她组织村民将传统的干菜、腊肉、手工制品进行标准化包装,创立“岩湾味道”品牌,通过抖音电商销往全国。2022年,仅电商销售额就突破百万元。
同时,她培训村里年轻人掌握短视频拍摄和直播技能,形成了一支5人的新媒体团队,不再依赖她个人输出内容。
更重要的是,成功吸引了年轻人返乡。目前已有12名青年回到岩湾村创业就业,包括大学毕业生陈晓峰,他回乡开设了文创工作室,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。
“过去村里人都想往外跑,现在年轻人愿意回来,这才是最大的成功。”村支书李建国感慨道。
04乡村振兴中的新媒体力量
岩湾村的转变并非个例。近年来,短视频平台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工具。据《2022抖音乡村数据报告》,过去一年,抖音乡村相关视频增加3438万条,获赞超35亿次。
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中国乡村。四川甘孜的藏族小伙丁真、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、陕西袁家村等成功案例,都展示了新媒体赋能乡村的巨大潜力。
专家指出,乡村振兴不仅要基础设施的“硬件”升级,更需要文化和内容的“软件”建设。短视频平台恰好提供了展示乡村文化、吸引关注的高效渠道。
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认为:“新媒体让乡村价值被重新发现和认可,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。关键是培养既懂乡村又懂数字技术的桥梁式人才。”
05从网红到长红的挑战与未来
面对快速发展,李佳雯保持着清醒认识:“网红效应会消退,必须夯实基础才能实现长红。”
她正在推动村里建立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特色产品体系,避免同质化竞争。“每个村庄都应有自己独特的灵魂,我们不是复制模式,而是挖掘自身特色。”
下一步,她计划挖掘整理村里的非遗文化,建设小型博物馆,并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发更深入的文化体验项目。
“乡村振兴不是回到过去,而是让传统与现代对话,创造适合当代的乡村生活方式。”李佳雯说这句话时,身后是村里新开的文化广场,老人和孩子正在那里休闲嬉戏,不远处几位年轻人正在为周末的市集活动做准备。
---
如今岩湾村周末游客超过1000人次,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9年的不足8000元增长到2022年的3.2万元。村里还设立了公益基金,从收入中提取部分用于老人福利和基础设施改善。
李佳雯的抖音账号粉丝已突破150万,但她最珍视的荣誉是村里孩子给她颁发的“最美姐姐奖”——一张用蜡笔画出的奖状。
“乡村最需要的不是同情炒股配资网选,而是重新发现它的价值。”她说这句话时,眼神里有光。
富牛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