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把我埋在大路边配资论坛之家,我要等着我的十团的孩子们回来。”“英雄母亲”邓玉芬在临终前留下遗言。邓玉芬是土生土长的密云人,嫁到密云张家坟村后,她和丈夫任宗武含辛茹苦养育了七个儿子,小山村的一家人平安就是福。日本侵略者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宁静。邓玉芬毅然送儿子走上抗日战场,也在这期间失去了丈夫。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及这位“英雄母亲”——“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,把丈夫和五个孩子送上前线,他们全部战死沙场。”
邓玉芬雕像。新京报记者林周楠摄
誓死不入“人圈”深山里搭石屋
1933年,长城抗战失败后,密云长城以外的地区被日本侵略者占领,划入伪满洲国,邓玉芬的家乡从此坠入了日伪统治的深渊中,日军在密云等地疯狂制造“无人区”,施行惨无人道的“三光政策”。
“邓玉芬他们村就是侵略者圈定的‘人圈’范围内,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极强的侮辱性。”国家一级演员王平回忆起一段唱词提到“在我的炕头、我的饭桌,吃我的粥饭,还要感谢杀我、抢我、欺我、害我的大恶魔。”这就是当时“人圈”里村民们生活的写照。
中国评剧院编演过评剧《母亲》,剧中的人物就是邓玉芬,王平饰演邓玉芬,她告诉记者,在创作这个剧目的前期,做了大量的走访和史实收集,“人圈”下的那个密云小山村远比想象中凄惨。
“那日本子可造孽去了,提那些事,我都觉得惨得慌,杀光、抢光、烧光,那能好得了?把人饿死得不少。”邓玉芬的养女孙淑珍老人亲历过那段至暗时光,老人已经88岁高龄,一提起那段日子还是忍不住落泪,她倚坐在沙发上,双手掩面。
邓玉芬带头誓死不愿进“人圈”,邓玉芬一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躲进树木茂盛容易躲藏的猪头岭,搭建起简陋的石头房子生活,日后,这里却成为邓玉芬救治八路军伤员的“野战医院”。
“目睹过日本侵略者的暴行,她精神上感受的那种侮辱和压迫,使她深知,只有抗日才能有好日子。”邓玉芬后人任红霞是邓玉芬第三个儿子任永兴的孙女,如今她仍然住在张家坟村,经营着一个农家院,有人来看邓玉芬,她就会主动当讲解员。“现在我们有时候也想,这么一个农村的老太太,那时候怎么会有那么高的觉悟,牺牲自己的一切也要打鬼子。”
姓任的杀不绝咱打鬼子去
1940年4月,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十团进入密云西部山区开辟丰(宁)滦(平)密(云)抗日根据地。6月的一天,猪头岭上来了几名八路军战士,宣讲抗日的道理。邓玉芬越听心里越豁亮,她明白这是一支抗日救国的队伍,不久后,十团参谋李瑞徵到猪头岭组织游击队。邓玉芬和丈夫任宗武商量:“抗日可是咱自己的事,别人家出钱出枪,咱不能眼瞅着,把儿子叫回来,打鬼子去吧!”邓玉芬后人回忆称。
1940年7月,邓玉芬将大儿永全、二儿永水送到了丰滦密第一支游击队——白河游击队参军。同年9月,邓玉芬又送三儿参加了游击队。从此,邓玉芬的心就和八路军紧紧连在了一起。
然而,命运的残酷考验接踵而至。1942年春天,日伪军得知张家坟村有村民在照顾受伤的游击队长,便佯装打柴的混了进来,傍晚,枪声、炮声响成一片,邓玉芬的丈夫任宗武和五儿子任永安当场遇害,四儿子任永合也被敌人抓走,第二年,任永合惨死在鞍山监狱。“我太奶奶听到这个消息犹如五雷轰顶,她心里特别痛,对我两个小爷爷说,走!回家去,姓任的杀不绝,咱们和鬼子拼了。”任红霞说,邓玉芬怀着对侵略者的血海深仇毅然回到了猪头岭。
前线上儿子牺牲的消息传来,大儿子任永全于1942年秋天在保卫冀东盘山根据地的战斗中英勇牺牲;1943年秋,二儿子任永水在战斗中负伤回家休养,因伤情恶化无药医治,在家中去世。短短一年多,邓玉芬先后失去了五位亲人,但依然没有打倒她,在猪头岭照顾八路军伤员成了邓玉芬的“战场”,只要有八路军战士受伤,就会来到她的家里。
据《北京抗战史》记载,邓玉芬不仅为八路军洗衣做饭、采药疗伤,更在日军扫荡时多次冒险掩护伤员。山里缺医少药,她就到山上采蒲公英、苦杏仁等草药给伤员救治伤口。邓玉芬养女孙淑珍回忆说,当时家里有个煎饼鏊子(一种传统炊具),做了饼先紧着八路军伤员吃。“伤员们吃上说好吃,我们就等他们吃完再吃点剩的,就那样照顾着他们。”
自打八路军来了那天起,谁也说不清邓玉芬究竟迎来送走了多少干部战士,养好了多少伤病员。但十团指战员和丰滦密县区干部、游击队员几乎人人都知道,猪头岭上有个温暖的家,家里有一位亲切慈祥的邓妈妈。
为掩护伤员失手捂死幼子
1944年,日伪军在猪头岭、张家坟地区发动秋季大扫荡。他们集结上万人马,展开搜山剿岭行动,这场残酷的扫荡整整持续了七天七夜。邓玉芬背着最小的儿子小七躲进一个隐蔽的山洞,在又潮又冷的山洞里,母子俩一藏就是好几天。
几天几夜没有东西吃年幼的小七病了,浑身烧得像火炭,禁不住哭闹起来。偏偏这时,外面传来敌人搜山的动静,邓玉芬心里清楚,只要敌人听见哭声,自己和孩子肯定凶多吉少。更悬的是,旁边山洞还藏着几十号乡亲、伤员,一旦暴露,所有人都得遭殃。
眼见敌人越来越近,邓玉芬急出了一身冷汗,情急之中她再也顾不得许多,从破棉袄里撕下一团棉絮,一狠心塞进小七的嘴里,小七猛踢猛挣,邓玉芬紧搂住他。过了许久,敌人走远了,可怜的孩子已被堵得脸色青紫,小小的身子没了动静。
邓玉芬因承受不住巨大悲痛晕死过去,等敌人撤走了,小七被乡亲们埋在山坡上,邓玉芬扑倒在孩子的小坟上失声痛哭,她又一捧一捧地往坟上添着泥土,然后守在坟旁,坐了整整一宿。
国难当前,面对一次次打击,邓玉芬依然选择顽强地生活着,她还有伤员要照顾,还有手里的军鞋没做完,她说自己一定要亲眼看到胜利的那一天。任红霞说,邓玉芬能顶住巨大悲伤,是因为她相信共产党,相信终有一天会胜利。
1945年8月15日,日本帝国主义投降,中国人民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。
1946年7月,邓玉芬又把六儿送到了县支队,1948年,在密云解放前夕攻打黄坨子的战斗中,六儿也壮烈牺牲。至此,邓玉芬把丈夫和五个孩子送上前线,先后共七位亲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献出了生命。
1970年2月5日,除夕,79岁的邓玉芬与世长辞。临终前,她唯一的遗愿是:将她安葬于村口的路边。
“我妈一辈子没有享过福,她很苦。”孙淑珍感叹母亲没能活到过上好日子。如今,她的院子虽然不大,陈设简单,但平静的生活总能让老人想起母亲,那个有些固执,甚至在外人看来有些“狠心”的农村老太太。“太奶奶唯一留下的一口当年烙饼用的铁锅,如今收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。”任红霞说。
2012年12月,邓玉芬雕塑主题广场在张家坟村建成开放,广场上英雄母亲邓玉芬的雕像静静矗立,她目光坚定望向远方的大路。
记者手记
猪头岭上的石头屋里装着中国百姓的抗战决心
7月4日,又是暑气蒸腾的一天,《故影映山河》摄制组的任务,是去“英雄母亲”邓玉芬曾经生活、战斗过的猪头岭的故居拍摄。从白河上方公路旁的登山口一路往猪头岭的深处去,没走多远我已经大汗淋漓。修缮过的登山路下过雨后仍然有些湿滑。一路上我脑子里不断强化一个大大的问号,92年前,邓玉芬是如何下定决心,带着一家老小躲进去我眼前这片深山里生活。
40多分钟后,终于到了邓玉芬故居,用石头块堆砌的一个连遮蔽风雨都难的房子,就是这个屋子,成了很多八路军过路的补给站和临时的医疗所。邓玉芬养女回想起当年在日本侵略者践踏下的日子,人命不叫人命,饿死的、被打死的村民经常有。就是这份苦难,让邓玉芬坚定了把丈夫和儿子送上前线的决心。
苦难中淬炼出的“英雄母亲”正是抗战精神“天下兴亡、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”的生动体现。抗日战争的胜利配资论坛之家,背后是无数像邓玉芬一样的中国老百姓挺立的脊梁。
富牛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